設計是一種方法,這個方法當然包含很多的技術知識及不同產業領域里的產業知識,而且在創意到商品的過程中,也有零零總總的人事物要經歷。設計在過去制造導向的時代,被定義大量生產的商品為前提,在產品外型與包裝創作所做的一項優化程序。
外觀設計公司 隨后又發展出產品語意、用戶中心等本質概念。數字時期又出現了接口設計、信息設計、互動設計等,而到了近期進入了文化創意的市場,設計開始探討經驗設計、情境設計…等等。那么到底設計的精髓是什么呢?
無論設計是應用在制造,還是應用在數字,還是應用在文創。以設計的操作,很多人認為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在「溝通」,不無道理 。
設計「溝通」產品及其制程的合理性
設計將創意概念以繪圖、模型樣品與說明等方式,對相關的人事、制程、市場等進行溝通。設計整合了所有相關的人事物,建立共識,并完成商品無論在新開發或條件調整時的優化。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,其實設計也可以將設計師、制造者,甚至產品本身的訊息,傳達給市場的使用者。這也是設計的一大功能。
設計「溝通」數字的人性化
設計融合新科技使用模式及現有的用戶的習性與經驗,完成更合理的數字服務的流程與接口。這里的溝通講的是,一方面讓數字產品自己會說話,讓使用者很容易理解操作的方式;另一方面讓數字產品/服務背后的故事能夠有效地傳達給使用者。這些可以解決科技產品冰冷的形象、加速使用學習時程,更甚者,讓使用者更容易認同并融入科技產品所提供的情境服務。
設計「溝通」文創的情境氛圍
文創商品的創作依據多來自環境氛圍、文化歷史、人文思考等,它的重點也在于其背后的這些典故。與其說如何把這些典故氛圍落實在商品上,還不如說如何將訊息透過商品「溝通」給使用者,這就是設計文創商品的本質。
因此如果設計師如果能夠從設計的本質去先下手,也就是理清要傳達的訊息是甚么?接收的對象有哪些?是消費者、制造者、制程,甚至社會感觀者,及傳達的方式可以從視覺溝通、產品溝通,還是整體氛圍溝通角度,如此下來,設計的效益才能全面到位。